【專題】極端貨幣政策與漠視 台灣正蓄積本土金融風暴能量

章定煊(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)

● 薪資與房市,剝削青年的兩大源頭


    1990年台灣人均GDP為8,132美元,到了2013年台灣人均GDP已經高達21,141美元。中間相距約2.5倍。台灣目前並未公布大學生畢業起薪,就一般人回憶,台灣大學生在1990年畢業起薪約25K,如今大學生的起薪不但沒有成長2.5倍,曾幾何時落到22K此種悲慘局面。對照鄰近的韓國,其2013年人均GDP不過25,051美元,但是南韓大學生起薪卻是台灣2.6倍。在台灣,20多年來的經濟成果完全沒有被受薪階級所享受。消失的經濟成果哪裡去了?明顯的都被資本財的利得所吸收。


這些資本財也是一般所謂的長期性資產,包括一些重量級股票、房地產、黃金等。也就是說,如果受薪階級沒有持有這些資本財,即使過勞工作到瀕死,所得不是在消費時被通貨膨脹吸乾,不然就在購屋時全數吐盡所有儲蓄並背上大筆負債。由房地產市場這個資本財市場觀察,根據2000Q1國泰房地產指數,台灣房地產市場推案量僅457億,截至2013年Q4已經來到4,015億,狂增了8.5倍以上,資本財市場的快速膨脹,中間所含利得之巨大可見一般。

● 超人吞炸彈的經濟政策
這樣的結果,其來源是台灣與世界金融列強同步,使用極端政策試圖遮掩泡沫經濟破滅後的經濟窘境。當經濟炸彈危機浮現,民眾自然而然希望政府這個在社會中,擁有最大權力與最多資源的政府超人前來拯救。奈何長期迷失在華爾街式金融遊戲與肉桶法案爭取政權的政府,早已失去解除炸彈的能力。所以政府超人將這個經濟炸彈吞入腹中,然後告訴人民危機已經解除。也就是,政府使用貨幣政策,極端的增加貨幣供給與降低利率;財政政策部分則是拼命舉債支出以刺激需求。任何形式的負債都有必須償還的時候,這個藏在政府超人體中的炸彈也有再度爆炸的時候,屆時,將造成更大的經濟超級炸彈。我們可以發現,近三十年來,金融風暴發生的次數越來越頻繁,危機一次比一次劇烈,各國政府越來越招架乏力。

這種超人吞炸彈的解危模式,短暫的危機似乎解除了,但是埋下了社會不安的因子。大量的貨幣發行,使貨幣購買力持續下降,以貨幣形式持有資產的民眾面臨通膨危機,生活日益艱困;而房地產、黃金、石油等實質資產價格卻持續飆升。可悲的是,台灣中下階級的財富處理型態通常是活存、定存、保單;富人則是以大量實質資產保存財富。於是一場無聲的五鬼搬運開始發生,少數富人的財富飆速上升,一般民眾的窮困感日益加深。




● 風暴再起
為何台灣房地產市場能成為如此的吸金機器,我們來分析這個機制。中間的兩個核心就是相當低的利率與豐沛的資金動能。為了應付金融海嘯,中央銀行一直調降利率,同時,台灣相對安定的環境又成為資金的避風港。吸金機器的雙核心就完成了。

當市場利率低到某程度,對機構投資者(如壽險業者)或金主(如台商)而言,市場上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報酬率已經完全無法滿足其需求(如大額定存的利率已經低到可悲的0.3%),於是開始投資辦公大樓或土地,謀取更高的報酬率。同時,在消費者市場,如此低的市場利率,也是操作財務槓桿的溫床。他們可以低利向銀行套取大量資金,進行購屋,賺取房屋差價。對於被超額準備過多壓得焦頭爛額的銀行,也不顧風險樂於配合。

當然,一開始房地產的投資標的,會集中在有高度需求的優質物件。於是精華區段的的辦公大樓、土地與住宅陸陸續續都成為財團、金主與投資客的囊中物,真的自用者都得付出高額差價讓投資客坐享暴利,甚至淪為房客。但是,隨著豐沛資金的持續擴張,優質物件價格也逐漸高到無法忍受的程度,甚至開始稀有到有錢也買不到,此時,獵地與獵房行動已經成為割喉戰。順著這個龐大的需求,開發商開始大量開發缺乏實質需求的次級大樓、土地、住宅,以因應市場上的投資需求。然而,這些次級物件如果缺乏實質使用需求怎麼辦?沒關係,只要房價持續上漲,能夠轉手交易就好。房地產市場就如此越滾越大,集中資金的能量越來越強,支撐房市所需的資金規模越來越大,幾乎吸盡社會資源,讓其他產業奄奄一息。

● 「次房」危機
我們可以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觀察這個次級物件市場的發展情況。根據101年Q4低度使用住宅比率,北部區域低度使用住宅最嚴重的區域就是林口(16.2%)、其次為淡水(15.5%),但是這兩個區域也是最近兩年建商非常熱門的推案區域。以淡水為例,民國97~101五年共推出17,677戶,可是單單102年竟然就大推9,246戶,充分反映目前次級房產物件充斥的現象。更不要說從南到北各個都市的邊緣地帶,即使有一望無際大量的空地閒置長滿雜草,各種重劃計畫還是一直如火如荼的進行,將原本生機蓬勃的良田變為鋪滿水泥的死寂建地。

在這樣的房地產市場發展模式下,機構投資人與金主賺足了報酬率,銀行放足了款,投資客賺夠了價差,就連政府都能抽到很多稅。似乎這個機器的唯一缺陷,就只是少數的年輕人買不起房子。這樣的榮景與房市遊戲參與者的強大政商關係下,讓政府對於所有房市危機警告充耳不聞,對任何的房市改革均予漠視。多年前就有學者提出了房地產市場泡沫化警訊,政府與各方卻都只是將之視為麻煩製造者,坐視情勢惡化。

● 房市完美風暴
其實,這個房地產吸金機器最大危險之處,在於他與美國次房危機的結構類似。由於這些次級物件的需求是由投資需求為主,這些投資需求又只為了追求價差,只要後續追價有人,就有上漲空間存在,不管物件條件多差,價格都可以透過包裝與炒作策略來拉升,就能吸引追價者進入,需求變成不受價格影響,都能持續上漲的剛性需求,這也近年來台灣房價只漲不跌神話的由來。

在此結構下,升息將使財務槓桿操作成本增加,降低購屋者的操作空間;同時也讓其他金融產品的報酬率上升,讓機構投資人與金主將資金引出房地產市場。更極端的情況是,這個吸金機器已經竭盡了市場所有資金動能,於是不再有追價者,上漲價差不存在了,這些次級物件面臨價格壓力。

此時,投資人必然提升拋售這些次級物件的速度。這些次級辦公大樓空置率很高、這些次級土地位處偏遠、這些次級住宅到了夜晚沒幾戶亮燈,這些事實讓上漲空間逐漸消失下的市場缺乏接手者。投資者手上只有一間一間乏人問津的房子,沒有資金週轉,最後只好斷頭給銀行。銀行手上原本每月可以提供穩定現金流入的貸款債權,變成一間一間沒有流動性的不良資產,銀行面臨流動性不足的窘境與呆帳損失,體質好的也必須緊縮業務,體質差的或許就此破產。接著需要銀行的融資的一般企業,在銀根緊縮下,也會破產。這就是金融的完美風暴,摧毀經濟體的所有成員。

這就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瓦解後,現代貨幣制度的真相。大家所信賴且為財富象徵的貨幣,其實僅僅是中央銀行加上商業銀行的負債,而貨幣的發行準備經常只是政府永遠還不出本金的債券。而且絕大多數的貨幣,都是由商業銀行膨脹他們的負債所產生,這個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機能是由放款活動所發動。當房地產吸金機器啟動時,商業銀行的大量房地產相關放款,有如魔法般為經濟社會變出大量貨幣,真是強大的現代煉金術,大家都覺得財富增加了,有錢了。一旦行情反轉,商業銀行開始緊縮放款,這些貨幣就有如太陽後的雪人,突然消失無蹤。金融危機就是如此,在大家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爆發,讓經濟體的所有成員通通受害。

● 超人原來是個沒能力的窮光蛋
這不是學者的童話狂想,國內在不遠前的西元2000年千囍年就發生過了。2000年12月失業率升至3.27%,創歷年同月新高,失業人數中因企業破產而被迫失業者高達10萬人;關廠歇業數量達4,995家,年增率25.4%;消費信心指數跌至歷史最低;銀行的呆帳與壞帳從6,000多億暴漲至近兆元,中興銀行、台開信託、華僑銀行陸續出事遭到接管...。

只是民眾是健忘的,投資人是健忘的,居然連政府也健忘。才不過時隔10餘年,居然讓經濟情勢再度發展至歷史重演的邊緣。而且此次在美、歐、日、中均全力啟動超級印鈔機,長達十年房市大多頭醞釀的泡沫,以及下跌至接近零的實質利率等因素共同運作下,所凝聚的金融風暴潛力,遠超過2000年的規模與結構。

當泡沫危機再次浮現時,民眾才醒悟,原來政府超人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。而且當超人肚子裡的炸彈引爆時,政府超人是完全沒有抵禦的能力。因為我們政府揹滿了公共債務,中央銀行也揹滿了貨幣債務,台灣的明天已經透支。

● 金融風暴,倒數計時中...
金融危機已經在倒數計時,因為美國聯準會的資金退潮已經開始。美國聯準會本來一直釋放量化寬鬆將會緩退的消息,讓市場充滿了期待。然而在2013年年底啟動退場,退場速度又遠超大家預期。同樣的,聯準會原本號稱要維持低利政策,一段時間後又改口不排除提前升息。現在大家是否還要拿維持寬鬆的貨幣環境自我麻痺。聯準會不會維持太寬鬆的貨幣政策,從過去以來的種種說法,都只是在安撫市場,好為美國聯準會爭取撤退的時間與空間。

美國聯準會提早撤退的理由有三:首先,啟動量化寬鬆前,聯準會的資產總值約1兆美元,法定資本才五百億美元。為了執行量化寬鬆,其資產總值暴增至4兆美元,增加的部分幾乎都是債券。過去殖利率低,聯準會等於是高價蒐購債券,其利率風險曝險嚴重。幾乎殖利率只要上升一個百分點,聯準會就要虧掉一個資本額,聯準會有嚴重止血的壓力。其次,美元的信用是美國霸權的重要軟實力,但是量化寬鬆的執行結果,讓美元的信用嚴重受到威脅。當美元信用大幅減損,1913年以來建立的百年霸權,很可能就要畫上句號。最後,美國金融海嘯發生的前因,就是聯準會試圖挽救美國網路經濟泡沫破裂所執行的降息行動,但卻引發更大的泡沫,以及泡沫破裂後造成的美國國力傷害。目前美國的實質資產價格又開始泡沫化,聯準會不可能不記取過去的教訓。事實上美國政府超人已經受不了再一次的經濟炸彈了。

● 流動性,房市與金融機構的共同殺手
很多人誤以為升息的傷害是讓房貸戶付不起房貸。其實,美國貨幣政策一旦走向緊縮啟動升息後,台灣央行即使有心維持低利,但是為了避免資本往海外大量流失,遲早還是得跟進升息。此時,台灣房地產吸金機器由低利與豐沛資金購建的核心將會熔解。屆時,市場上的次級物件會因為乏人接手而原形暴露,大批資金凍結在這些次級物件上,終於誘發金融危機。我們憂心的是,政府似乎錯認了房地產吸金機器瓦解的風險是價格風險,一再強調房價下跌三成台灣金融體制可以承受。但是,這個吸金機器瓦解時,所面對的最大危機是流動性風險,也就是說房價下跌三成金融機構可以承受得住,那麼剩下的七成因為缺乏接手者,甚至更長的時間處理才拿得回來,這樣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承受得住嗎?

● 亡羊補牢,即使晚了也不算晚
政府有幾件事現在不做就會後悔的。第一個就是設法讓這些次級物件的市場不要再擴大,必須凍結一些缺乏實質需求的開發案,或是切斷這些開發案的融資。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某些地方首長,仍然在試圖維持這個次級物件的榮景。其次,政府必須驅離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者,好讓房地產市場降溫。但是政府長期漠視且已經坐大的房地產吸金機器,已經承受不起劇烈的外在撞擊,所以政府打房的同時,仍得維持市場流動性,必須讓自住者留在市場,避免房地產市場硬著陸。個人建議,金融監理單位必須大幅降低投資客與次級物件的貸款成數,並提升最低貸款利率,以達到驅離效果。

第三,政府必須改變過去GDP成長的舊思維與凱恩斯那套以財政貨幣政策刺激需求的做法。GDP成長的舊思維已經證實了帶來貧富差距的嚴重社會問題,凱恩斯的需求刺激作法更在世界各國證明會讓國力日益衰竭。政府必須以充分就業及通膨率為施政目標,並追求薪資所得的成長,最終必然得到民眾的支持。最後,在政府超人吞炸彈政策下所造成的自住購屋受害者,必須設計合宜的協助穩定機制,給予適當的償債緩衝與信用增強協助,不然在受害情結的全面反撲下,社會、政治、經濟與金融都要付出代價。

相信讀者可以了解,房市改革不是業者的敵人,更不是經濟的殺手;相反地,房市改革反而是試圖維護台灣未來經濟成長動力,讓產業可以永續發展,保護所有民眾的財富與生存空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